Blog Detail

  • 端午为何要说“端午安康”?说“快乐”行不行?

    郦波介绍:“人文缘起就是纪念屈原、纪念先贤。屈原只是一个最典型、最集中的代表。各地纪念的先贤也不一样,比如姑苏一带划龙舟就是纪念伍子胥;浙江曹娥江一带纪念的就是孝女曹娥;北方黄河流域纪念介子推;绍兴纪念侠女秋瑾。这几个人其实就代表了我们古代的核心价值观——忠、孝、节、义。所以他们其实是一种先贤崇拜、价值崇拜,上升到最高层次就是屈原,屈原是这种崇高美、爱国主义精神的典型代表。”

    也因此,不管是自然缘起的消灾避疫,还是人文缘起的纪念先贤,其主题都离不开“安康”二字。郦波表示,这也是为什么在端午节,大家互道“安康”,而非“快乐”的原因了。

    复旦大学民俗学教授郑土有说,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开端,古人形容此间“恶月恶日”“五毒尽出”,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

    在这一天,通常是一吃、二拴、三采。一是吃“五黄”,即名称中带有黄字的食物,寓意“青黄不接”的时候“接起来”;也有饮雄黄酒的习俗,古语曰“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二是要拴葫芦、扫把,挂五毒图。三是采艾蒿,把整棵艾蒿插在门上。民间还有给孩子戴五彩绳、挂小辣椒、穿老虎鞋,在孩子头上写“王”字等习俗。都有驱除灾害、瘟疫,求安康、吉祥的意思在里面。从这个角度说,端午节可谓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点,类似于今天的“公共卫生日”。因此,说“端午祥瑞”“端午安康”,显然就贴切得多。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万建中表示,端午节主要有两大主题,即纳吉、辟邪。在其他节日都在淡化辟邪的功能时,只有端午节仍保持着辟邪这一鲜明的主题。农历五月正处于春夏之交,也是流行病暴发的时候,因此人们会通过喝雄黄酒、挂艾草、烧菖蒲等措施预防和消除不好的东西,所以“安康”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也不要只拘泥于这一方面,因为人们会选择在端午节与家人团圆、出行旅游、放松娱乐,这些都是快乐的节日活动,所以祝福节日快乐也是可以的。

    ━━━━━

    吃粽子别吃撑

    端午节到了,粽子、艾草等节日特色商品销量一路攀升。电商平台大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粽子销量同比去年增长一倍左右。

    大数据分析显示,如今,随着人口流动和大众尝新意愿的提升,过去泾渭分明的口味差别日渐缩小:华北地区消费者对咸粽的接受程度明显提高,而热衷于咸粽的南方人也表示出了对豆沙粽的喜爱。更值得一提的是,消费者健康需求提升明显。粽子作为食物的热量值成为了关注重点。受访者中41%的消费者更看重粽子的低糖属性。

    关于粽子,网上有不少讨论,有网友说,吃粽子之后,胃就不舒服,觉得粽子很难消化;也有网友认为,吃热粽子没事,但吃了凉粽子胃会不舒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粽子在吃法上有啥讲究吗?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营养科医生李青芸表示:从营养角度来说,粽子具有补中益气、暖胃、去脂降血压、健脾、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但粽子热量高、不易消化,诱发胃肠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升高,另外粽子含有不少糖和脂肪,吃太多会导致身体能量过剩,增加肥胖的几率。

    老人和小孩、胃肠道及胆囊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这些人群要慎吃粽子。

    李青芸医生建议,粽子在胃肠道消化力比较强的午餐或早餐食用,晚餐或睡前尽量不吃粽子,正常人单日摄入量不建议超过3个小粽(每个50克左右)。

    此外,粽子最好趁热吃,粽子的主要食材糯米中的支链淀粉在冷却后抗性淀粉含量增高,致使食物变硬,不易被消化。吃粽子时,还可以搭配一些含膳食纤维较高的蔬菜。

    ━━━━━

    除了吃粽子,还能做什么?

    一提到端午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吃粽子。事实上,端午节也是我国古代的大型体育节日。从古至今,各地的端午节习俗很多都跟体育有关。提到端午节的传统民俗运动,你都知道几个?

    【赛龙舟】

    这是端午民俗运动中最知名的项目,已成为我国各地庆祝端午节的主要活动。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我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2010年,龙舟又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2020年在国际皮划艇联合会大力支持下,龙舟作为表演项目亮相东京奥运会皮划艇赛场。

    【射五毒】

    五毒指的是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古人认为端午是五毒出没之时,便印画了这五种“毒物”,再用弓箭射之,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打马球】

    在我国古代这项运动主要流行于北方。顾名思义就是骑在马上,一边奔跑,一边持棍把球打入球门,古人称之为“击鞠”。据记载,这项运动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曹植《名都篇》中的诗句:“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描写的就是当时人们击鞠的场景,击鞠是北方人民的端午节庆游戏。

    【斗草】

    斗草最早见于文献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武斗”与“文斗”两种。“武斗”的玩法,则是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儿拉扯,所摘草不断者获胜。

    “文斗”则是对花草名,女孩们采来百草,以对仗的形式互报草名,采的草种类多,对仗水平高的人获胜。

    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