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Detail

  • 【备课之窗】厘清“满十进一”层级 认识“百”的含义与价值 ——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100的认识”教学课例分析

    尽管许多学生已经知道“满十进一”,但在“20以内数的计算”和“100以内数的认识”中,都是“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因此,学生的理解通常停留在“单次进位”。本内容的“百”需要在“十”的基础上实现连续进位,是从“单次进位”到“连续进位”的跨越。例如,学生在计数器上“拨99到100”时,会直接清空十位和个位,再直接在百位上拨1颗珠子,忽略了连续两次的进位(个位→十位→百位),没有真正理解满十进一的多重含义这一难点。在教学中,需要细化不同层次学具的学习过程,通过不同的体验过程突破难点。例如,小棒捆扎操作,从“10根一捆”到“10捆为一大捆”,直观体现“一”“十”到“百”的量变过程。为了更好地理解满十进一的几个层次,笔者将半直观、半抽象的计数器拨珠表示“99→100”的过程改为“89→100”,增加了一次“满十进一”,更有助于学生认识满十进一的多重含义,特别是理解“10个十是1个百”的理由,明白“百”是自然数的第三个计数单位,产生了新的数位——百位。

    基于前述分析与思考,确立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如下。

    (1)在用多种方式(数小方块、捆小棒、拨珠子)数数的过程中认识100的基数含义,理解“10个十是1个百”,体会“十”和“百”的十进关系,再次感受100也遵循十进制原理。

    (2)通过拨珠子、写数等活动,认识百位,能够清楚地解释不同数位上数字的含义,初步感受写数时遵循位值制原理,进一步体会位值制的作用,形成初步符号意识。

    (3)初步估计并感受个数为100的现实物品,感悟计数单位“百”产生的原由,积累数数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初步的数感。

    二、课堂实践:有效运用多种学具,认识100的双重含义,初步形成数感

    (一)数小方块:从后继数的角度直观理解100

    1.活动任务及其要求

    99个小方块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先出现一列,再逐列呈现,数到90的时候,最后添9个小方块。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99再添1是多少?还是几十几吗?

    2.学习过程中的基本片段

    (教师动态呈现99个小方块)

    师: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

    生:10、20、30……10 个少1个是9,所以是99个。

    生:一列一列数 10、20、30、40、50、60、70、80、90,最后一列少1个,100减1等于99。

    生:一列是 10,一共是 100个还少了1个,是99。

    师:为什么不1个1个数?

    生:太麻烦了。

    师:你们在数数时,经常请“十”这个好朋友来帮忙吗?

    师:99再添上1是多少?

    生:100。

    (教师出示课题“100的认识”)

    3.活动任务的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动态呈现的小方块(直观学具)学习数99再添1是100,让学生从后继数的角度感知数“100”的产生过程。10个10个动态数的过程,帮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10个十是1个百”,为理解“百”也是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奠定基础。同时,在数数过程中渗透数的顺序、大小比较与加减法的关系。

    (二)捆小棒:从“10个十”到“1个百”的直观理解

    1.活动任务及其要求

    教师呈现百羊图:草原上来了一群小羊,估一估,图中一共有多少只小羊?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数出100根小棒来表示小羊的只数,并整理这些小棒,以便别人能够快速知道一共有多少根。

    2.学习过程中的基本片段

    (教师动态呈现百羊图)

    师:估一估,一共有多少只小羊?

    生:是100只,今天我们学习“100的认识”。

    师:整理一下,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100根小棒。

    (教师提出合作任务:四个学生为一组,分工合作数出小棒来表示小羊的数量)

    生:我们把10根小棒捆扎成一捆,10、20……100。

    师:你们用了我们以前曾经用的“够10根捆扎成一捆”,你们捆了几个十?

    生:我们也是用10根捆扎成一捆,捆扎了10捆,又用了一根大皮筋把10捆捆扎起来表示1个百。

    师:你们怎么想到把10捆再捆扎成一大捆?

    生:10个十是一百,就像之前拨计数器时提到的“满十进一”。

    师:你们把我们以前的经验用到了100的认识上,把10个十捆扎成一大捆,就是1个百。请大家把你们的10个十变成1个百。

    (教师收集学生捆好的小棒)

    师生:1个百、2个百、3个百……数到 9个百,再数就是一千了,那我们需要捆扎一个更大的一捆。

    3.活动任务的设计意图

    通过最初散乱的百羊图,学生对100只羊有了直观的感受“真多”。接着教师提出“整理一下,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100根小棒”,学生运用学习“10的再认识”获得的经验来整理捆扎小棒,这个过程不仅将直观齐性的学具小棒变成了结构化学具,还直观地将“1根、1捆、1大捆的小棒”对应了计数单位“一”“十”“百”。通过不断地捆扎,学生经历了从“10个一变成 1个十”到“10个十变成1个百”的直观变化,进一步认识了“百”作为新的计数单位的产生过程,理解了十进制原理。

    (三)计数器:从认识“百位”到再次感知位值制计数原理

    1.活动任务及其要求

    任务一:你能在计数器(遮挡住“百位”)上用1个珠子表示100吗?认识计数器上的“百位”。

    任务二:在计数器上从 89开始接着数到100。通过两次不同的“满十进一”体验,加深对十进制的认识。

    任务三:在计数器上,1个珠子可以表示哪些数?加深对“位值制”的理解。

    任务四:对照计数器写数,辨析100和10在写法上的异同,并总结写数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数位和位值制的理解,体会有了数位用0~9就能表示更多的自然数。

    2.学习过程中的基本片段

    (教师出示只标了个位、十位,没有标明百位的计数器)

    师:你能用1个珠子表示100吗?

    (学生演示在计数器的百位拨上1个珠子)

    师:你怎么知道这个珠子表示100呢?

    生:最右边是个位,旁边是十位,再旁边就是百位,所以这个位置应该是“百”的位置。

    师:计数器上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数,今天我们又给数增加了一个“新家”——百位。在百位上的1个珠子就表示1个百。

    师:请你们在计数器上拨珠,从89数到99。

    (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拨珠数数,在他们数到89添1时追问)

    师:个位添1后怎么办?

    生:个位添1个满十,就要向十位进一,8个十变成9个十,就是90,接着数91、92、93……

    师:99再添1个呢?在哪里添?接着怎么办?

    生:个位上再添1个珠子,个位上就有10个珠子,向十位进一;十位再添1个珠子,十位上就有10个珠子,向百位进一;在百位上拨1个珠子。

    师:要是百位也满十了怎么办呢?

    生:那就再往前一位进一。

    师:从99数到100经历了几次进位?

    生:2次进位。

    师:1个珠子在计数器上可以表示几个数?

    生:表示100、10、1。

    师:都是1个珠子,为什么表示的意思不一样?

    生:1个珠子拨在个位就是1个一,拨在十位就是1个十,拨在百位就是1个百。

    师:都是1个珠子,表示的意思不一样,是什么在起作用?

    生:计数器起作用,位置不同,表示的数也就不同。

    师:100和10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都由1和0组成。10 的“1”在十位上,100的“1”在百位上。

    生:100有2个0,10只有1个0。

    师:0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占位,100如果不写后面2个0,会被认为是1。

    师: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有了数位后,用 0~9就可以表示更多的数。

    3.活动任务的设计意图

    “位值制”相较于“十进制”而言,是一个更为抽象的概念。因此,在计数器上数数的教学中,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逐步深入:第一层提出问题“能用 1个珠子表示100吗?”由此产生新的数位——“百位”;第二层是通过拨珠进行数数,体验“满十进一”的过程,教学中没有从99直接到100,而是从89开始一个一个地数至99,以此复习了后继数,并回顾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过程,在99添1的时候,通过提问“在哪里添?”“十位怎样了?”引导学生运用之前的经验,从个位开始逐级进位,通过这样的过程突破难点;第三层通过比较计数器上不同位置的珠子,学生能够体会到计数器上的位值;第四层写数,进一步加深对“位值制”的理解,并且让学生理解“0”在写数中的占位作用。通过计数器上拨数的分层教学,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区分,巩固了十进位值制的原理,并激发了学生在思考中理解自然数的计数原理。

    (四)数珠神器:从操作中体会“单位”的价值

    1.活动任务及其要求

    数出100颗珠子串手链,可以怎样数?

    2. 学习过程中的基本片段

    师:这么多漂亮的珠子,数出100颗串成一串项链。谁愿意来试一试。

    (学生1颗1颗地数,发现速度太慢了)

    师:这样1颗1颗地数,需要数多少次?

    生:100次。

    师:有没有快一点的办法呢?

    生:我可以10颗10颗地堆成堆,1堆1堆地数。

    师:老师和你想的一样,找到了一个数珠神器。

    (教师出示“10珠的数珠勺”,播放图1所示的用数珠勺数珠子视频,并请学生亲自体验)

    师:用这个数珠神器数几次就是100颗?

    生:10次。

    师:还能更快吗?

    生:可以用几个数珠神器一起数。

    师:正如你们所想,数珠神器有很多种,我们一起来看看(如图2)。

    师:这些数珠神器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看出来它能数多少个珠子的。

    师:我想数出100颗珠子,你会选择哪个神器?需要数几次?

    (和同桌商量,讨论多种方法)

    (教师直观呈现放有100颗珠子的盘子)

    师:请大家猜一猜,如果把100颗珠子串成一条项链,约有多长?请你用手比画一下。

    (学生尝试用手比画后,教师展示项链的长度)

    师:50颗珠子有多长?20颗呢?

    3.活动任务的设计意图

    1颗1颗数出100颗小珠子,与自然数以“一”为单位计数相符,强调了“100里面有100个一”。接着教师引入创新学具“10珠的数珠勺”,10珠的数珠神器与学生以“十”为单位计数的学习内容完全一致,使以“十”为单位的计数优势得以具象化。随后呈现“20珠、50珠、100珠”的数珠神器,帮助学生建立20、50、100的表象,通过“会选择哪个神器?需要数几次?”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猜一猜,100颗珠子串成项链有多长?”的活动,使数与珠子、数与长度之间的联系得以建立,视觉、动作和触感的综合体验使得数感的培养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三、课后反思:活动设计从具身操作到抽象思维的进阶路径

    “100的认识”承接了“10的认识”中对十进位值制的学习思考,并为后续学习“1000的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中沿用“添1、十进制、位值制”的逐步抽象的线索,借助结构化学具为支架,引导学生在操作与思辨中实现从“数数”到“数理”的跨越。

    学习过程中凸显结构化学具的有效运用,体现数的认识的一致性。本内容遵循了“直观的、结构化的第纳斯方块或小棒—半直观、半抽象的结构化计数器—抽象的写数”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实物→模型→符号”的认知进阶。学生在学具的操作中不断思考和提出问题,从而深入理解十进位值制。在“100的认识”中,设计了“利用小方块从99数到100”“数出并整理100根小棒”“借助数珠神器数出100颗珠子”三个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的含义。此外,借助计数器拨数“从89数到99”“从99数到100”的两次活动,通过直观学具细化过程的动态展示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为后续学习“千”和“万”等更大的数做好铺垫。

    本内容教学从“直觉感知”转向“基于标准的判断”,进而实现学生数感发展的两次跃升。首先是从“量感”到“结构”,学生学习前的经验是“100很多”,通过对100只羊、100个小方块、10捆小棒(1大捆)、100个珠子等现实情境的直观感知,引导学生从结构化的角度认知100。其次通过使用生活实物数珠神器,实现从“只有一个计数单位‘一’”到“产生更大计数单位”的意识转变。在数珠子这一现实操作活动中,学生充分认识“计数单位‘一’”的本源性以及不便性,再分别用10、20、50、100为单位的数珠神器,打破了只能10个10个数的思维定式,渗透“灵活选择计数单位”的现实意义。通过数珠子、串珠子、估长度的过程,让10、20、50、100这些数有了直观的样子,而“会选择哪个神器?需要数几次?”等问题的提出,也让“单位”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了现实的表象,在灵活选择合适单位解决实际问题中培育学生的数感。

    来源:《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5.5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