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Detail

  • 中華民國國語

    在台灣,國語/國文名稱範圍因時地有所別稱,以學習過程言,例如:國小課程稱國語、國中及高中稱國文[40]。另外,國語文也兼指國語與國文[41]。

    國語與台灣國語差異

    编辑

    台灣國語,是指帶有明顯臺語腔調、用詞的國語。討論「台灣國語」的相關文獻有蔡美慧(1993年)、曹逢甫(2000年)、李正芬(2006年)以及曹銘宗(1993年)等,討論「台灣華語」的則有余伯泉等(1999年)、張月琴和石磊(2000年)、以及鄭良偉(1997年)等;英譯「Taiwan Mandarin」這個語彙可以在Cheng(1985年)以及Kubler(1979年)的著作中找到。

    亦有主張認為普通話與國語應統稱為「北京語」(不是北京方言)[42]。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提及的「台灣國語」別稱,於台灣當地一般對話語境中,多指的是帶有濃厚台灣本土臺語腔調及用法的國語口音[43]。

    國語與普通話差異

    编辑

    ㄛ在國語中發音偏半開後圓唇元音/ɔ/,在普通話中偏半閉後圓唇元音/o/,ㄅ、ㄆ、ㄇ、ㄈ+ㄥ時ㄥ在國語中發音偏/oŋ/,在普通話中偏/ɤŋ/,國語捲舌音較普通話不明顯,兒化音較少,聲調也較平緩。

    台灣華語的四聲調值

    普通話的四聲調值

    字音

    编辑

    主条目:海峽兩岸漢語發音差異列表和現代標準漢語音系

    1992年,李青梅的碩士論文《海峽兩岸字音比較》,比較中國大陆的《新華字典》(1990年版)和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的《國語辭典》(1981年版)中3,500個常用字的注音,而發現到注音相同的2,711個,注音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789個;這種差異可分三類:在北京音系範圍內的不同選字、詞典編撰上的問題、繁簡字不同造成的:「……統計出注音相同的字有2711個;注音不同的或不完全相同的 (音項數目不等的) 字有789個,約佔23%。」[44]

    2002年10月,李祥用電腦輔助比較《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7月第1版)和臺灣的《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1999年3月版)之中3500常用字的字音,發現注音不同的或不完全相同的(音項數目不等的)字有452個,有約13%不同。[44]

    詞彙

    编辑

    在詞彙差異中,有些是因為台灣的標準化北京官話保留了1949年以前在中國大陸所使用的一些語彙,而這些語彙在中國大陸則由於種種因素而不再常用。比如說,「里長」、「郵差」、「傭人」、「次長」、「級任教師」、「學藝股長」等,這些詞語都是1949年以前的常用詞,也繼續在台灣的國語中使用,而現今中國大陸則是使用反映社會關係的一些詞語來替代它們。「先生」、「小姐」、「太太」、「老闆」、「男士」、「女士」等1949年以前的常用稱謂詞語,中國大陸在1979年改革開放以前,一般也不常使用[a][45]。

    融合眷村用語詞彙

    编辑

    主条目:眷村黑話

    由於政府遷台後,在各地建設許多眷村,各省或幫派間詞彙亦有少部份成為台灣的國語文詞源,例如條子(警察)、馬子(女性,女友),此亦影響到台灣的傳媒用語[46]。

    融合臺港用語詞彙

    编辑

    由於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後,台灣長期處於與中國大陸分治隔絕狀態,因為台灣跟香港均仍以繁体字为主,而兩地的出版物流通較多也較為方便,造成了有些用語並不是特有的,而是跟香港同時使用的。以學科而言,在1949年之前就已有或者穩定的學科,陸臺港的用語就是一致的,例如數學上的Matrix,三地都稱為「矩陣」。但是在1949年之後才出現的學科,例如電腦,用語就有差別,例如電腦上的類似數學矩陣的Array,中國大陸稱為(或者說譯為)「數組」,而台灣稱為(譯為)「陣列」。或者像化學元素的「矽」,中國大陸规范作「硅」[47],而且1949年以後确定的元素週期表許多较重放射性元素的名称也都存在差异[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