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之耻反思
量化大佬裘慧明2.85亿元竞得上海豪宅引出的监管“量药”
上海证监局给明汯发出三张警示函
交易所给量化“量药”药效是否是“良药”有待观察
证监会指导证券交易所出台加强程序化交易监管
基金之耻,不仅仅是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也应该反思。
基本面上,对公募基金的口诛笔伐还没结束,随着上月国内最大的私募基金之一明汯投资老板裘慧明2.85亿竞得上海豪宅,对量化私募基金的口诛笔伐又开始了。
(一基金经理在操盘,MID图)
逻辑来着情绪,很简单,在大部分投资者都亏钱,股指推不动的情况下,为什么量化老板这么有钱。量化究竟是怎么赚钱的?看了下,不仅仅是一般的股民,连任泽平等一知半解的经济学家都在抨击。
事实是,从全球资本市场来看,量化本身并没有罪,很多美国名校的STEM学生做模型的最后归宿都是去华尔街给量化做模型。但是,中国市场和美国等成熟市场完全不同,韭菜散户是主流,散户和各大机构本来就不平等,而量化基金由于是新事物本身不透明,也没有监管,从结果看,一个老板有巨资购豪宅,说明韭菜们深陷的时候量化老板赚的很爽。所以,对量化基金进行监管是基本民意。
应该要表扬证监会和交易所基本民意的反馈特别快,证监会发出对交易所指导证券交易所出台加强程序化交易监管之后,交易所火速出台一些量化基金的监管细则,但是,这些“药”有没有用,一方面是等待观察,另一方面,从很多群的大讨论看,似乎需要更详细的调查量化基金的盈利模式和合规性。比如:
量化基金的盈利究竟是管理费还是和券商合谋的各种通道、融券?
在中国市场韭菜T+1的情况下,量化基金是如何做到大规模的T+0的?
规定量化基金的交易频率每秒300笔是怎么来的?此前量化基金的交易频率是多少?这些数据能不能公开?
事实上,依靠监管机构一家是没办法治理量化基金的,是不是应该其他强力部门加入,这些事实的调查深入,如果存在犯罪行为的,就应该快速打击,资本市场才能真正的给人家带来福利。我们相信随着此次交易所给“量药”后,药效如果不足,就一定会继续加码的。
有意思的,应该是“碰巧”刚好到了流程,在量化风波之际,上海证监局给明汯发出了三张警示函,主要是明汯的员工用个人公众号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私募基金产品。此前,早就有其他私募基金联合举报明汯用公众号诋毁其他对手。这量化私募的江湖不简单,监管部门也可以顺势继续调研。
//有钱:量化大佬2.85亿元竞得上海豪宅01
8月28日:阿里2.85亿成交一套上海豪宅
02
竞买人量化大佬裘慧明
03
豪门!
04
裘慧明最后三分钟加价4000万志在必得
裘慧明此前是海外对冲基金经理
工商资料显示,明汯投资成立于2014年。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9日,公司代表作“明汯稳健增长1期”,年内收益率为0.16%,成立以来收益率为462.10%。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明汯投资今年以来的业绩为3.63%。
此前,公开媒体宣传明汯的规模曾经突破1000亿,现在大概是700亿。起码从公开业绩看,明汯做的还不如我此前买一个上证50来回几次做的好。但是,明汯究竟收取了多少投资者的管理费,以及是否还有其他收入不得而知。
上海证监局的“巧合”处罚
也许是刚好调查流程上的巧合,上海证监局发布了对明汯的三个监管处罚措施(一直没弄清楚这是怎么样的处罚)。此前,早就有公开媒体报道有私募基金联合对明汯进行举报。
//早就被举报
证监会和交易所开了“量药”
//“量药”效果和漏洞需要继续调研
恭喜发财大吉大利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